学而讲坛: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从莫言获奖谈起
?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下午19时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莫言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受到那些因素制约,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现状和成就如何?
11月5日晚,在西安交通大学主楼A404举行的“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200讲,陈学超教授为同学们一一解答。本期主讲嘉宾陈学超教授为现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陈教授首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可以怀疑的权威。1901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共产生了106位获奖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家获奖。其中有真正优秀的作家,也有出人意料的“黑马”。诺贝尔文学奖“理想主义”的评价标准可以总结为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与此同时,由于语言文字的差异、评委们的阅读视野、各国对于诺奖的推介程度、受奖作家未经历史的沉淀等原因,诺贝尔奖本身也有着深刻的局限性。“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绝对权威,应该以平常心看待”,陈教授说。他回顾了百年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故事。通过曾经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家沈从文等例子,陈教授告诉同学们:“20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在关注中国文学,但是大陆文学界对于诺奖的推介力度远远不如海外华人文学界积极。”
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在200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结果使中国和整个华人文学界为之震动,也使中国社会对于诺奖产生了“文化焦虑”。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摘得斯德哥尔摩的“金苹果”,很多争议也随之出现。对此,陈教授说,“文学界大都认为莫言的获奖不是‘黑马’,是名至实归”。他说,莫言确实是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莫言以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表达了下层农民对饥饿、苦难的抗争,对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他的“新历史小说”作品具有普世价值,符合诺贝尔奖“文学理想倾向”的标准。
人文学院副院长黎荔最后作了精彩的总结发言。
?
附:
陈学超,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在美国依阿华大学、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执教约20年,2005年7月作为海归学者被引进入陕西师范大学,现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并为香港教育学院教授。曾获国务院“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上一条:“学而”讲坛:歌词创作漫谈
下一条:第七届“创源”论坛开幕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