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嘉华教授带你解读中国风水的文化
风水是中华祖先心目中的一种人居环境美学,是一门关于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处理方位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水文化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现实意义日渐突出。10月30日晚,学而讲坛在主楼A203举行,祁嘉华教授带领大家共同进行对中国风水的文化解读。
本期讲座围绕古人对风水的总结、民间的风水实践、古人为什么看重风水、风水中的环境意识、风水与中国哲学、风水的现实意义等十个问题展开。
对于风水的定义,祁教授引用了晋代郭璞在《藏经》中的一段话,“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指出了“气”在风水中的核心地位。祁教授介绍说,在民间,无论是风水宝地还是舒适的居住环境,风水几乎成为了各种营造活动的依据,讲究背阴向阳、避冲趋吉、主次分明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看重风水,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学,主要用于解释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寻找最佳的居住环境,“风水是有理论,有实践的”。风水上将适宜居住的地方称为“穴”,其条件是前后左右要有一定的形式特点,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阴阳之说对风水具有指导作用,古人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抱阳”之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阴阳结合的产物,风水上的择吉避凶就是以五行为依据的。
在谈到中国城市的环境现状时,祁教授表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风水原则。“气通水润”是风水宝地的基本标准,古人“择吉而居”主要看气流走向和水流情况,而“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在规划中基本不考虑城市气流走向与疏散问题。于是,杂乱无序的搞大型建筑在城市中形成了另一种生态——城市静风现象、城市热岛现象、“千疮百孔”的城市,“我们背离了祖先的智慧,就走进了雾霾中”。
祁教授强调,风水不是科学,而是文化,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的一种生存智慧。风水中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根据这种观念建设的城市不是装人的容器,不是盈利的商场,而是家园。祁教授表示,当下的重任是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的人文素质,由“工匠”向文明塑造者转移,而这个重任,将由我们这一辈“后生”来肩负。
附:
祁嘉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长安大学文化产业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建筑美学、人居环境美学、设计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建筑文化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中国廊桥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陕西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出版《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审美教育学》、《中华建筑美学——风水篇》、《设计美学》、、《美眼看建筑》、《醉眼看建筑》、《冷眼看建筑》、《城市品评:以西安为例看异化的城市记忆》等专著。自2006年至2012年,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学校级及其他级别的纵、横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7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