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讲坛:重读经典《鲁滨逊漂流记》
10月15日晚,学而讲坛第294场在主楼A204教室举行,来自西北大学文学院的梅晓云教授,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重读诞生于1791年的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典型“经济人”鲁滨逊的人生轨道,启发当代学生思考社会转型际遇下的人性复杂,反思当下传统文化被削弱后的社会价值模糊。
在讲座开始之初,梅晓云教授简要介绍了作家笛福的商人身份与清教徒的信仰背景,并以鲁滨逊的三次航行为开端进入本次的讲座。首先,她明确了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属于双重叙事的复调结构,即“荒岛创业”与“道德自省”互相缠绕。
在荒岛创业的维度上,梅晓云教授引入“经济人”的概念(将经济动机、薄记契约放在首要位置),肯定了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资产阶级清教徒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奋斗精神,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她质问“我们是否应该不加批判地以这种经济人精神为榜样,将经济利益的攫取做当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否应该在无休止的金钱欲望面前人性败北?”由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她否定了金钱关系对人性的异化,否定了人际交往中越来越显性的借贷与契约关系。
在“荒岛创业神话”的主题基础上,梅教授指出,在创业主题下,还存在着“道德自省”的清教式的反思,即文本中隐藏了“叛逆-惩罚-皈依-拯救”的清教寓言。她指出,在《鲁宾逊漂流记》的序言中,作者笛福写道:“将一切事迹第一联系到宗教中去”。就在这“荒岛创业”与“道德自省”的复调结构中,主人公鲁滨逊“一边嘲笑金钱,一边细心收存钱币;一边斥责个人抱负,一边一步步把自己变荒岛的所有者。”
在这样的双重叙事主题的阐释下,梅教授最后分析笛福的《鲁宾逊沉思录》的手札。作为笛福作品的典型主人公代表,鲁滨逊孤独,常年在外,婚姻无温暖,谈及婚姻,他说:“我马马虎虎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不久我的妻子就去世了。”鲁滨逊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忘记了友情、亲情,是一个满脑子充满金钱的商人,以至于他把和他患难的同伙当做商品买掉了;他在荒岛生活了几十年,却对荒岛的美好景色无动于衷,没有好好地欣赏过;他离家30多年回到家里后只抱怨过世的父母给自己没有留下遗产,而没有过问他离开后父母兄妹的生活情况及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鲁滨逊真的幸福吗?笛福在《鲁滨逊沉思录》里如此解答:“生活在我看来似乎是,或必定是一种普遍的孤独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鲁宾逊漂流记》潜藏了“一个孤独打拼的人”的故事,他靠一己之力成为新世界的创世英雄,然而却身处孤独荒岛。反观同样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金钱的刺激下,人的道德滑坡,人的内心走向沙漠化,生活绚烂多彩,内心却是百年孤独。
梅晓云教授的讲座告诫人们,金钱、人性、社会转型,当下时代我们初步步入商业社会,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和十八世纪的英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既要学习鲁滨逊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追求成功的精神,也要防止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人的本性。
上一条:第41期思政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