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讲坛:诗歌未完成的“现代化”
10月19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08讲在主楼A204开讲。诗人阎安用一种诗意而批判的诉说风格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诗歌和时代关系的讲座。
没有PPT展示,只是从随身的袋子里拿出了一本书,阎安先生也像讲台下的听众一样坐在椅子上开始了讲座。
在中国的汉唐时期,诗歌的发展曾达到顶峰状态。这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汉字是中国文化元素的构成之一。拆分繁体字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汉字所表示的表面意义。而人们在运用汉字时又会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及历史经验,来表达一种无法言说的意境。正如阎安先生所说的“汉字是主观和客观的一种高度统一”。而神秘和形象化的表达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持续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的诞生和繁荣是由中国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相当于西方的以理性和批判为主的思维方式产生的是自然科学。
接着,阎安先生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中国当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化不仅摧毁了农耕文明,而且使得现代汉语诗歌割裂了与传统诗歌的联系,彻底被西化。这种现象导致现代诗歌一系列问题。“心中有善,嘴上却毒”的阎安先生在批判现代诗歌时直指问题的根源。他说:现代的诗歌不能从田园牧歌中走出来,只能在表象上拒绝现代化,且用农耕时代的思想去批判现代化。但这样的批判是盲目的,反映的是精神上的麻木和冷漠。
阎安先生还从城市化的视角去解读当代诗歌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城市化进程短暂而又迅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阎安先生认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故乡永远是指乡村,但是现代化已经瓦解了乡村。“现在的农村虽然安静,但却是一种没有活力的安静。”阎安先生这样评价。而且他们头脑中没有城市的概念,对城市充满了疏离感,因此在城市里也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除此之外,中国的城市还拥有皇权特权属性,缺乏对农村的包容。
诗歌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阎安先生说自己每天都要读大概三万字的东西,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并且充满存在感。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阎安,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诗歌委员会主任,《延河》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其他各文体门类和跨文体写作,先后完成并出版个人专著《与蜘蛛同在的大地》《乌鸦掠过老城上空》《玩具城》《无头者的峡谷》《时间患者》《鱼王》等多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先后参加过第十三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协第六次、第七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国内外创作交流活动。有作品被译成俄语、英语、日语、韩语,在国外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