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学术新人】蒋维涛:联想立思维,交叉出成果
“我是一个脑洞大开的人。”蒋维涛风趣的自白,道出了他的科研“法宝”。一个在剑桥读过两年材料学的机械学院副教授,乍一听颇令人费解。但深入了解,不难从他巧妙运用学科交叉,求真务实对待科研的态度中,得到启发。
蒋维涛2012年7月入职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机械设计基础》、《微纳制造》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四年的时间里,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共7项、参与基金委集成项目、重大仪器专项、04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4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学科交叉 优势互补
“要脑洞大开,不能光顾着埋头苦干。”蒋维涛常这么跟自己的学生说。积极联想,学科交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这种独特思路的养成可以追溯到蒋维涛在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
2009年,蒋维涛已经基本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此时他所在的团队认识到材料是拓展微纳制造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他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他们所专长的装备与结构,而在于另一个领域:材料。随后,蒋维涛放弃了在第二年直接筹备毕业论文,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到英国剑桥大学材料学院接受两年的联合培养。全新的领域,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挑战与机遇。蒋维涛回忆说,在剑桥大学的两年,大大地扩宽了他的科研道路。一方面,在材料方面的深入学习,使他在之后科研道路上的遇见的材料相关问题大都迎刃而解;另一方面,他真正领会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剑桥,他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任何一个学科的实验室,也可以在食堂和图书馆与不同专业的人谈天说地;这一切都对他造成了启发。
蒋维涛告诉我们:“为了开脑洞,必须跳出自己的专业,渗透到各行各业去。”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在蒋维涛为九院研究精密仪器以完成精密测量时,遇到了瓶颈。一筹莫展之际,九院科研人员利用自己在光学上的专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出乎意料地解决了难题。“学科交叉,才能优势互补。不同专业的人要多交流。交流了,才知道双方的优势在哪。”蒋维涛这样说道。
顶天立地 求真务实
“卢院士常对我们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蒋维涛谈起自己的导师,语气中不掩敬佩之情。“顶天”,是说要研究要走在国际前沿;“立地”,是说科研要能应用到实际上。这也正是蒋维涛自己的行动指南。一方面,他积极开展微纳制造、新型传感器等一系列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他也经常与医学院、电子学院等进行合作,力求将自己的基础研究应用到实践上。
在工作上,蒋维涛严格待己,从不懈怠。“我早上6:30起床,7:20到办公室;晚上9:30以后到家是常态。工作日不必说,周末一般至少一天全天待在办公室。”他这样给我们介绍他的日常工作情况。他告诉我们,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要想科研有成果,科研时间必须保证。他带的博士生牛东告诉记者,在工作态度上,蒋维涛老师一直是他们的标杆。“蒋老师经常自己周末留下来,在实验室搞科研,一待就是一整天。他从不硬性要求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向他学习。”
“我从小就向往成为‘科学家’。我不愿意循规蹈矩,而是想从事一些探索性的工作。”蒋维涛向记者坦白道。尽管如此,科研的路并不好走。“有很多时候,感觉好像就是迈不过去那个坎,”蒋维涛谈起之前他在研究新的传感器序列时,不断出现瓶颈,只能见招拆招,艰难前行。“很多时候,其实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虽然消耗很多时间,但最后结果总是值得的。”
严师益友 教学独特
“蒋老师和我们年龄差距不大,我们都叫他师兄。对我们来说,他既是老师,也是朋友。”牛东这样介绍他心目中的蒋维涛老师。对教学,蒋维涛有独特的一套方法。一方面,在做实验时,他鼓励学生严格记录每一组错误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满足于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做实验的时候,坏的结果有时候反而是个好事。好的结果只能说明你在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坏的结果说明你在其他方向说不定会有成功。”蒋维涛这样解释道。另一方面,他对学生的数据严谨性要求很高。“有时候学生实验得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结果,我会要求他们从头开始重做三到五次,从不同角度验证、分析这个结果。” 蒋维涛协助带的两个博士生,牛东和赵婷婷,都已经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各发表过一篇影响因子十以上的文章,这无疑得益于他对学生实验结果和分析上的精益求精。
“蒋老师很注重和我们交流。有时候还会举办学术沙龙,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在那里谈天说地,交流问题。”牛东如此说道。赵婷婷也对记者说,“蒋老师很注意引导我们。他不会直接布置任务,然后告诉我们怎么做,而是将他的主意分享给我们,然后启发我们自己思考。”这是她最喜欢蒋维涛老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