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启德书院开展第二期“纪念章里话初心”活动
红歌风雨七十载,纪念章里话初心。为了解杰出的老一辈的奋斗历程,近日,启德书院党总支成员拜访了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车锡平老先生,聆听他的心里话。
党徽熠熠,常问心之所向
“我是山东泰安人,我老家住在泰山脚下。”92岁高龄的车锡平先生,也有着同泰山一样坚韧沉稳的意志和拼搏奋斗的勇气。
1948年,是车锡平先生在山东省立医学院求学的第一年,也是他与共产党的第一次相遇。“炮火轰炸的前一天,是解放军让我们赶快撤离。解放军说我们是真正的国家人才。”从那一刻起,他便对共产党员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之情。为了光荣的医学事业,为了进一步认识共产党,年轻的他在撤离炮击的十几天后,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那时候的学校是没有假期的,我们经常会看一些话剧,比如《白毛女》等等,也会去村里巡回医疗。”车锡平笑说这叫忆苦思甜。1949年的春季,黄河上游冰川融化,汹涌的黄河水驰泻而下,车先生投身于共产党员组织的抗洪抢险——他说也许是黄河水里无数固坝的沙袋,也许是话剧中的故事打动他,也许是下乡巡诊时村民感动他,也许是党员们的一腔热血与勇毅坚守,一次又一次激起他心中千层宕浪,“就在那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正是因为这份执念,这份感动和热情,车锡平连续3次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从他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到1954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他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的愿望越来越炽热。
为民服务,应该坚定不移
1953年,在医学院师资班毕业后,车锡平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到了西安。连夜辗转的长途火车开启了他的人生新篇章,也为他写下了余生。他说初来时惊诧于西安的环境:学校和市区几乎都是一层平房,双层楼房是实属罕见;学校仅有1名教授和2名本院毕业的老师;实验室没有自来水,只能每天挑水倒满储水的大木桶后,用存水清洗实验仪器。
科学的真理是探索不止,追求不止。1956年,车锡平放弃了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梦想,决心成为一名基础科研工作者,为学校培养优秀学生,将青春奉献给科研与校园。1961年,经过5年在苏联的深入学习,他回到了西安,回到了教学科研岗位。“这么多年科研,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科研经费紧缺。小鼠我们养一些,大鼠、兔子就很少,实验犬还得自己抓。没有经费就无法深入研究,我只能接受外来公司的实验项目,攒钱买仪器。”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研究设备,主要研究神经药理学的车锡平边学边做,从多干变为多能,又在多能的基础上多干。
“老师和医生是最高尚的职业,我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要贡献祖国,只有将祖国建设强大,我们才不会受欺负!”
勇敢夯实,寄语当代青年
“你们无论将来在哪里工作,都要坚持学习。年轻人一定要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保障人民健康做贡献。”
当谈到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时,车锡平表示新一代青年人要负责任,做一个胆大心细的学者;要学会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在不同的条件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才能;要团结互助,要目光长远,不计较眼前的小利;要包涵,要善良,要传承中华民族包容、温和的优秀品质。
温柔家国,祝愿美好未来
车锡平老先生说,祖国是温柔、坚毅、勇敢、活力。
温柔,因为她像家;坚毅,因为她屹立;勇敢,因为她有梦;活力,因为她发展。
“咱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入伍第71年。我学医只为了革命,是为了建设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国就没有家,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
通过与车老的交谈,启德学子不仅了解了老一辈科学家在科研路上的艰辛历程,更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党员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这些感触将激励着这一代青年人为祖国的富强而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