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在问答框中输入一个问题,很快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答案;选定几个关键词,就能迅速生成一幅幅生动美观的画作;将一系列图片作为素材输入,风格各异的视频随即生成……随着人工智能研究与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曾经令人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已变为现实。
近年来,各地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热度持续攀升。据阿里巴巴旗下智能搜索App——夸克日前发布的高校相关搜索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今年高考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早在2018年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启动仪式上,时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曾表示,教育部将研究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确认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新增数量最多。迄今为止,据教育部公开数据,全国共有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各高校有着不同布局。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魏平介绍,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共有八大专业课程群,分别为“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核心”“先进机器人技术”“认知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人工智能与社会”,共包含34门课程。“这些课程群涵盖基础课程群、主干课程群、交叉课程群等,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科交叉、相辅相成,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魏平说。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对基础知识扎实、科学素养良好、专业水平出众的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
魏平介绍,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遵循着“2+4+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对一、二年级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4’是将对本科生三、四年级和硕士生两年的培养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本科生、研究生课程;‘X’则是指对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不作‘一刀切’要求。”魏平说,该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强调因材施教,有助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
魏平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突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与国际视野,且能引领未来的一流人工智能人才。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4年8月7日《科技日报》5版
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