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

图片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众志成城克时艰】>正文
【众志成城克时艰】

【光明日报】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决战ICU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20-02-24 15:09 浏览量:

生死竞速,一线希望也不容放弃

白肺。丝丝缕缕的白,弥散成云雾的白,几乎覆盖双肺的白。凝视着眼前的一张张CT胸片,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援鄂医疗队领队巩守平从未如此抗拒过白色。

“快!病人危险!”急促的喊声让他一个激灵。重症病房内传出呼叫:一位自入院即戴着无创呼吸机的85岁女性患者情绪躁动,剧烈抗拒高流量吸氧,氧分压瞬间掉到50mm汞柱,肺部感染加重,休克迹象明显。

“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让我来!”麻醉手术科主任吕建瑞“噌”地站起。巩守平、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岗,三人急速穿上防护服,冲了进去。

检查气道、测量心率、调高氧流量、推注麻醉药……迅捷的准备操作之后,吕建瑞跪在地上俯向老人,开始插管。

“老吕,别贴太近,注意防护!”巩守平在侧急忙提醒。

吕建瑞蒙了几秒。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让近视眼镜、护目镜都起了雾,再加上防护头套,眼前一片模糊。

报警音还在响,氧饱和度继续掉。“不能等了!”吕建瑞屏住呼吸又凑近几分,努力瞅准气管,插了下去。

成功!看着迅速稳定下来的各项示数,病房里一片欢声。

回想起2月17日22时发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这一幕,巩守平仍然激动:“这也许是老人留给我们的唯一一次抢救机会!”当夜,他们一直在病房守到凌晨五点。

每个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危重病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的这个故事,是章回体。

1月13日下午,50岁的陈先生一家三口罹患新冠肺炎,同时入院。老婆、孩子是轻症,住进普通病区,陈先生则进了ICU。

立即上无创呼吸机,严密观察各项体征。

当晚,患者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气管插管迫在眉睫。

疫情初起,周晨亮的科室没有防护面罩。达不到三级防护条件贸然插管,感染风险极大。

怎么办?短短几分钟,周晨亮急得心跳都要飙起来。他想起躺在轻症病房里的母子俩。出了闪失,怎么面对这个家庭的巨大悲痛?

动手吧!口罩、帽子、护目镜,再剪一片医用床单罩在外面,护目镜部分掏空,覆上厚厚的塑料膜。

顶着自制的“三级防护”,周晨亮迅速完成插管。氧气饱和度上去了,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经过一周有创通气,患者呼吸功能逐渐好转,拔除了气管导管。可以自由呼吸了!陈先生微笑着,伸出右手拇指做出“赞”的手势。

转变总在一瞬间。当夜,陈先生毫无预兆地严重缺氧,再度命悬一线!值班医生一边为他加压给氧,一边紧急呼叫周晨亮。半夜,病人终于被救回。

几天后,深夜的平静又被打破。凌晨三点,陈先生突然昏厥。值班医生迅速检查,原来是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所致。经过及时抢救,患者渐渐苏醒……

整整一个月,这样的反复几乎不断。终于,陈先生彻底脱离了危险,一家三口得以团圆。

最棘手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例,常伴有两个因素:高龄、患有基础疾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科副主任、援助金银潭医院医疗队领队余追就多次遇到此类险情。

57岁的危重患者李婆婆,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基础疾病,且有30余年的肝硬化病史,住院期间危情不断。持续进行抗病毒、抗细菌、激素治疗,同时提高免疫力、提供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28天后,老人顺利转出重症病房;比她早一天转出的陈婆婆,也因各种老年病症而一波三折,生命屡次拉响警报。

“这类危重患者,核心症状是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适时适度使用激素冲击治疗,辅以合理的抗生素使用、营养治疗,往往能有好的效果。”余追总结。

炎症风暴,这是引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科主任程真顺重视的一大现象。

“人体免疫反应是抵挡病原菌的武器,但被诱发后,产生的大量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却可能反过来伤及自身,攻击肺组织及其他器官。一旦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就可能危及生命。”令他惋惜的是,一些新冠肺炎年轻患者的离去,多跟炎症风暴有关。

如何抑制这凶险的风暴?这场“竞速跑”,人类医学研究尚未稳占优势。但不懈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丝希望,都不容放弃。

“呼吸支持是最紧要的。上周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患者,无创机械通气不见效果,立即气管插管,辅以俯卧位通气。同时,注意器官维护,应用一定剂量的激素。过程很艰难,但总算稳定了下来。”程真顺回忆。

在这场挽救生命的争夺战中,每提速一秒,都意味着百倍艰辛。而医护尖兵们从不缺奋力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当气管插管仍不能提供足够的呼吸支持,还有没有“最后一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果断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首例病人已康复出院。至今,他的团队10次使用ECMO进行救治,其中5人已实现了脱离呼吸机生存。

当新冠肺炎遇到肾移植患者,怎样在截然相反的用药需求中走好“平衡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制定周密方案,一边停用肾移植免疫抑制药,提升患者免疫力;一边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激素,起到免疫抑制功能,最终,患者痊愈出院。

正是在这样的奋战面前,危重病人的生命防线渐渐筑起。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介绍,从去年12月29日筹建病区以来,南四病区共收治病人近200人,出院患者约150人。与此前相比,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正在下降。尽管相对缓慢,但“随着疫情最艰难的阶段过去,随着治疗条件越来越有保障,我们有信心留住更多生命”。

原文刊载于2020年2月24日光明日报第8版,本文有删减

报道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24/nw.D110000gmrb_20200224_1-08.htm

文字:光明日报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