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

图片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固本强基育新人】>正文
【固本强基育新人】

【固本强基育新人】两篇顶刊成果团队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2-05-09 08:55 浏览量: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持续完善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交大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即日起,学校主页开设【固本强基育新人】专栏,系统展示学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卓越成效,凝聚智慧,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4月13日,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缑璐拿到了她科研生涯的第二篇顶刊,参与完成的生命物质联合研究成果在《自然》刊登。作为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物理学院和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磊教授团队的一员,她参与完成的第一篇顶刊是关于多巴胺受体调节机制方面的研究,于2021年2月10日在《细胞》刊登,身份都是论文共同一作。

无独有偶,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电信学部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卓教授、李飞教授团队4月21日在《科学》发表的电光晶体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电信学部电子学院博士后刘鑫也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

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容易,需要系统的培养体系,较长时间的科研积累。两篇顶刊成果团队两位优秀学子的培养方式和成长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发现人才。张磊将“前期对具有基础研究兴趣和能力的人才的发现”视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李飞对此也深有感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有其自己的路径,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和学生一起找到合适的科研方向。”

伯乐并不好当,不仅要能慧眼识才,还要能够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培养环境和条件,进而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完整塑造。

两个团队在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原则:因材施教。

张磊(右一)在指导学生实验,左一为缑璐

缑璐本科学习的是化学方向,入学初期由于化学和物理专业的差异,成长中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结合缑璐的实际情况,张磊指导她先“啃”各类文献书籍,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同时针对她动手实验能力比较突出的特点,强化了她实验方面的锻炼。“刚开始接触冷冻电镜的时候,张老师是手把手教我的。”缑璐告诉记者,从开始基础实验到独立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还会分配给她不同的课题任务,让她充分了解各类研究对象的特性和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最终得以胜任具有重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刘鑫在实验

刘鑫也是典型的跨学科背景,从本科的物理学跨越到如今的电子材料领域,难度不小,完备系统的课程学习帮她克服了困难。据了解,紧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电子学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在已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2010年以后根据学科发展相继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前沿》《电子科学导论》等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课程与讲座。正是这些前沿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刘鑫和同学们打牢了坚实根基,不断提升成长。

打牢基础只是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如何让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点和团队的科研关注点实现最佳匹配?团队信奉“实践出真知”。

张磊团队的应对之策是让学生在团队内各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实施“轮岗实习制”,待确定具体研究方向后,先参与特定课题进一步锻炼实战能力,最后与导师共同设定个人的具体研究课题牵头实施。徐卓、李飞团队则以国际前沿和行业的“卡脖子”需求为牵引,按照项目周期为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创新中学习,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

信任与自由

信任与自由,这两个词是缑璐和刘鑫一路成长中感受最深刻的。

刘鑫2015年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团队,彼时团队的电光晶体研究小组刚刚组建,“徐卓老师、魏晓勇老师和李飞老师都对电光晶体研究小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当时的感受是老师们的想法真的很大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我知道他们的考虑,一方面是希望拓宽高性能单晶材料的应用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挑战大,我们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也会更多。”在研究的过程中,刘鑫无论有什么样的想法,都能与老师顺畅沟通,被给予意见建议。“当我有新的想法或者需求时,只要做好了调研,三位老师在各个方面都会给予我全力的支持。”这种信任让刘鑫放开了手脚,敢闯敢试。

缑璐在实验

缑璐讲述了一个和导师关于科研方向选择的小插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缑璐想做冷冻电镜方法学方向的研究,在导师深入分析利弊之后依然不死心,最终导师让缑璐大胆尝试。“张老师也知道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子。”缑璐笑着说。最终缑璐还是回到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向上,但老师的理解和支持,让她更加自信,也更敢尝试了。

这种信任和自由,还体现在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上。

遇到具体的科研问题时,缑璐说有时老师不会直接上手帮忙解决,“但是如果我想到可以去参加什么会议,跟谁交流会有思路,张老师都会帮助我牵线搭桥。”这种锻炼也养成了缑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自主能力大大提升。

“领跑者”培养“领跑者”

培养未来的“领跑者”,最适合的教练也应是当下的“领跑者”。两个顶刊成果团队的带头人,也是他们各自研究领域中的“领跑者”,他们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学识、拼搏与奋斗,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成长。

徐卓教授(第一排右五)、李飞教授(第一排右四)团队

徐卓始终将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弛豫铁电单晶材料自主可控,助力国家材料强国建设,他带领团队从2000年开始科研攻关,20年来初心不改。作为《电介质物理》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徐卓28年来从未缺席过这门课程。

李飞自2005年加入团队,10余年来在高性能压电材料领域埋首攻关,从跟跑、并跑到进入无人区实现领跑,最终实现了我国高端压电材料的自主可控。刘鑫说李老师的工作时间永远比学生们的时间要长,所以他们也从不敢懈怠。

张磊的心中始终有一杆秤,“学校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2015年,从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工作的张磊毫不犹豫选择回国,因为他希望在西部这片土地上填补生物物理前沿科学的空白。科研中他更是拧紧了发条,可以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不知疲倦。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有老师们在前方引航,学生们自然也不甘落后。

刘鑫和缑璐都是典型的“拼命三娘”,刚开始接触实验的刘鑫可以1、2个月坐在实验室里给晶体做抛光,无他,目标必须完成;为了做好数据搜集,缑璐可以在仪器旁几天几夜地蹲守,遇到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解决……其实,她们心中有着和老师一样的愿望,希望能在所在的研究领域做出一点成绩,哪怕只是向前推动一小步;希望用青春的奋斗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是涓涓细流中的一滴水。

在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团队依然在探索;在基础研究领域,有一批学子在奋力前行。

文字:胡晓楠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