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讲坛:文学大省的文学翻译
4月8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320讲在主楼A204举行。西北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胡宗锋教授以文化大省陕西省的著名作家部分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为在座师生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讲座过程中,胡教授以他特有的幽默诙谐演讲风格得到了阵阵掌声。罗宾?吉尔班克博士也以流利的英语及对中国文化的精通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陕西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映,文学作品的翻译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讲座开始,胡教授向大家提问道:学习外语有什么用?中国人怎样学习外语?他认为,学习外语并不是为了做专职翻译,而是为了看懂外文,进而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为我们提供后盾。
如何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胡教授认为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品读这个国家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学习任何母语都是从学习诗歌开始的。他引用王国维的“学无中西”,国人对西学的了解和洞察,必须以深厚的国学为基础。因此,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翻译作为一种二次创作过程,一定要抓住作品中的魂,每种语言都有其不同的用法,关键是看在翻译过程中怎么运用于拿捏。以翻译贾平凹的《黑氏》为例,Black Woman,Dark Woman,Blackish,Dark Wife,Darky 都体现不出来作品的魂,最终翻译成The Country Wife(乡下女人)才最接近作品的气息。
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陕西作家的作品中多含有陕西方言,在讲座的最后提问环节,当被学生问到如何将作品中方言进行翻译时,胡教授认为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思维和语气,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国元素引出去,其处理策略就是根据作品中角色的不同翻译成适合特定群体的语言,比如农民身份的语言翻译出来就是通俗易懂,要接地气。坚持“两方对等”的原则,既尊重原创,又符合群体特征。
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在讲座的后半段作了以From《废都》to The Abandoned Capital 为主题的分享讲座,展示了他与胡教授在翻译贾平凹作品《废都》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比如对作品中地名、食物名的翻译等。
胡宗锋教授,现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翻译协会副主席,文学翻译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翻译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 作品及译著有:《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消散》、《我的中国梦》,贾平凹的《黑氏》、《废都》、《土门》、《白夜》等。
罗宾?吉尔班克博士,英国北约克郡人North Yorkshire,英国中世纪文学博士。著有《最美丽的谎言家》(2012年 The Prettiest Liar), 发表的中文文章有《熊式一与《王宝川》》、《李约瑟与《中国的科技与文明》》、《长江上的鸿鹄——读《毛泽东诗选》》 等。与人合译的有《废都》、《土门》、《穆涛散文五篇》、《闫安诗选译》、《桑恒昌怀亲诗》等。
下一条:“学而”讲坛:永远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