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

图片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学而”讲坛:映像与幻想——透过丝路看中国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9-10 08:51 浏览量:

9月9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343讲在主楼A303开讲。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历史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万翔老师为在座师生带来一场以“映像与幻想——透过丝路看中国”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

讲座由学而讲坛始创人和负责人黎荔老师主持,她说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目前,“丝绸之路”研究已作为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

新学期首期开坛,学而讲坛紧密结合时代热点话题,特邀万翔老师从解读西方观点的角度,跳出中国看中国,回顾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展示这条漫长交通路线另一端的人们,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陌生而伟大的国度。讲座中,万老师介绍道,在西方人眼中,东方最神秘的国度无疑是中国。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狭窄的小径,在那些交往密切的时代,拥挤不堪的丝路创造着一个离奇国度的映像,而每当交往几近中断时,丝路的故事幻化为一个个传奇,给西方人带去关于中国的遐想。比如,亚当·斯密眼中的中国(1776):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最肥沃、最文明、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中国,一切都是停滞的,五百年前造访中国的马可波罗,讲述了那里的文明、富强与人口众多,而直到今天,旅行家们还用这些词汇形容中国。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很久,中国就已经达到了她的法律和制度所能容许的富强状态。

从他们对中国具有朦胧印象开始,到这个国度已充满西方文化元素的今天,丝绸之路的开阖,令真实的中国永远与西方人视野内的形象保持若即若离之感。希腊-罗马世界对于中国的知识,也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赛里斯(Seres)一名通常被学界认为是希腊-罗马世界最早用来指示中国的名称,其实,这种联系是后来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彼此缺乏直接交往的东西方古文明之间,对对方的记载更多的是绮丽的幻想。真实的远东世界与虚幻的中国印象,从树上采摘最纤细羊毛的赛里斯人,透过西方文献、历史地图、语源反映出中国形象的历史,可以看到的不只是对方的映像,也是西方世界自己的形象。

最早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西方人,万老师介绍了“丝绸之路”概念诞生的背景,1877年,在记录其1868--1872年中国之旅的《中国:本人旅行的经历及基于此的研究》五卷本中,作者李希霍芬创造了Die Seidenstrabe这一词汇。而以这一概念代指的古代东西方交流路线,则同时包含着从中国和西方角度来观看的视角。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茶叶之路”、“陶瓷之路”、“青铜之路”、“玉石之路”。万博士解释道,这源于西方文献中的特定记载。

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根据在座同学们的提问,万老师又阐述了“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从东西方艺术形式的交融来看,西方在很早以前就有模仿唐朝唐三彩、青花瓷等的迹象。同时,“丝绸之路”对中国宗教文化的传播、神的传播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翔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历史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博士,目前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在历史研究领域涉猎广泛,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科技史、人类学等几个方面,于中外刊物、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在西安交通大学负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文字:人文学院 任衍珍
编辑:董 喆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