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讲坛:生活美和艺术美
4月12日晚,“学而”讲坛第429讲在主楼B404开讲。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武西明教授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切入点为在座听众讲解了生活中的艺术和美。
现代人在时尚和演艺圈明星的带动下,纷纷追求所谓的锥子脸、大眼睛。不可否认,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确实能增色不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追去大眼睛而不顾自己本身的脸型和其他五官的搭配,则从整体上来看则缺乏美感。武西明教授强调说:美就是和谐。整体美是大于局部美的。不仅人的五官是这样,甚至一个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也是如此。武教授为此举出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像》这样一个例子:当雕塑还未正式公开时,罗丹询问助手的意见,助手赞叹说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罢就拿起锤子砸掉了这双手。武教授向听众解释道:这是因为罗丹怕这双精巧的手夺去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忽视整体的雕塑。
接着,武教授讲述了自己在法国的两次经历。在参观卢浮宫时,他看到三个中国的女大学生,想要上前打招呼,但是女学生却对他避之不及。而在另一个博物馆偶遇的美籍华人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武教授从中西方不同的教育制度来分析这种差异。欧美中小学生有条件接触那些大师的名作,在长期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对于美的体验。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则忽视对于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学,这导致中国学生缺乏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进而在与陌生人相处时自然流露出一种敌意,暴露了“丑”的一面。武教授也强调“儿童时期是人生中能创造美的珍贵阶段”,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遵循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去开启他们的想象力。
另外,由于角度、方位、时空的变化也会影响人对于美的感受和判断。武教授用舞台妆在台上和台下的不同效果来进行解释。舞台妆在台上借助灯光、布景会给人一种璀璨明媚的美感,但是如果一个人顶着舞台妆在街上晃悠,则会显得太夸张。
武教授还提出: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感受、一种创造。像哥白尼、伽利略和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本身就具有美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这为他们的发明创造工作提供了动力。
最后,武教授还提到在看艺术原作和通过其他媒介看作品时的不同。亲眼见到的艺术作品富有一种生命力的气息和美的能量,而借助其他工具看到的作品或者是复制品都无法给人传递这样的能力和气息。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讲座人简介:武西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曾荣获首届中国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金奖,长安杯中国画大奖赛铜奖,陕西省首届美术创作三等奖,第二届全国校园培养优秀人才突出贡献一等奖,丝绸之路国际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陕西省德艺双馨优秀教师,陕西省级精品课主持,多次荣获西安美院毕业创作教学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曾参加第二届长安论坛及全国写意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水墨名家作品展,《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纪念文艺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画主题作品邀请展等。曾出访日本、法国、德国、芬兰、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俄罗斯、美国考察交流和举办画展。
上一条:通视大讲堂第38讲:新闻采访技巧
下一条:“学而”讲坛:谁说你不能坚持